開元寺基本資訊
寺廟名稱 | 開元寺 |
---|---|
主祀神祇 | 釋迦牟尼佛 |
寺廟教別 | 佛教 |
寺廟縣市 | 臺南市 |
寺廟地址 | 臺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 |
寺廟電話 | 06-2375653 |
寺廟負責人 | 賴龍明(釋會舍) |
寺廟經度 | 120.222801208496 |
寺廟緯度 | 23.011869430542 |
開元寺特色統整
開元寺怎麼去? 地圖資訊
開元寺相關分享
臺南開元寺原為明鄭時期所建「北園別館」,清康熙29年(1690年)創建,初名「海會寺」,清咸豐9年(1859年)訂名「開元寺」,係為七開間五落雙護龍之合院建築,佔地遼闊,寺內遺存跨越明鄭、清代、日治及民國等時期。格局完整、建築高雅、環境清幽,襯托出佛家淨土氛圍,為臺灣最具歷史之古剎之一。寺內文物包括鄭經井、七弦竹、匾額及碑記等珍貴史料,以及多位重要名家之作品(書法、詩作、彩繪、木雕、古鐘、畫作、石碑等),具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表現各時期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以及稀少性。 開元寺山門於修復時特別著重正立面,面寬廣五開間,為六立柱式,前廊有步口、屋簷延伸為「出簷」,兩側內牆在前廊上段繪彩畫佛教故事、中下段為彩繪泥塑、浮雕。 資產類別: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臺南市北區北園路89號 公告日期: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清康熙29年(公元1690年) 攝影者:藍星球資訊 經 緯 度:120.22282,23.01187 指定/登錄機關:内政部 公告文號:74臺內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開元寺 開元寺山門於修復時特別著重正立面,面寬廣五開間,為六立柱式,前廊有步口、屋簷延伸為「出簷」,兩側內牆在前廊上段繪彩畫佛教故事、中下段為彩繪泥塑、浮雕。 資產類別: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臺南市北區北園路89號 公告日期: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清康熙29年(公元1690年) 攝影者:藍星球資訊 經 緯 度:120.22282,23.01187 指定/登錄機關:内政部 公告文號:74臺內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開元寺 指定/登錄理由 臺南開元寺原為明鄭時期所建「北園別館」,清康熙29年(1690年)創建,初名「海會寺」,清咸豐9年(1859年)訂名「開元寺」,係為七開間五落雙護龍之合院建築,佔地遼闊,寺內遺存跨越明鄭、清代、日治及民國等時期。格局完整、建築高雅、環境清幽,襯托出佛家淨土氛圍,為臺灣最具歷史之古剎之一。寺內文物包括鄭經井、七弦竹、匾額及碑記等珍貴史料,以及多位重要名家之作品(書法、詩作、彩繪、木雕、古鐘、畫作、石碑等),具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表現各時期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以及稀少性。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4、5款。 發展源流 開元寺原為鄭成功嗣子鄭經(1642-1681)於明永曆34年(公元1680年)建造之園亭,稱之為北園別館。當時因為鄭軍於金門、廈門一帶戰事節節敗退,老臣部將陳永華(1634-1680)、柯平(?-1680)等人又相繼過世,被迫撤軍退守臺灣。鄭經在當時稱洲仔尾的海邊建造亭園樓閣,一說為使其母董氏於園林中居住安享晚年,另一方面則立庶出的兒子鄭欽(1662-1681)為監國掌管政事,自己也退居於此,故亦稱為「承天府行臺」。鄭經後來在此離世。
帶來這,到現在快40年過去了,還是習慣當一個人覺得煩悶時就會想來這走走享受它們獨有的那種氛圍。 這是一間被浪費在城市喧囂中的寧靜古廟 可惜他們幾十年前廟產腹地遍含週邊至聖功女中周圍的。 如果現任主持好好規劃現在的廟內的資源,我相信開元寺並不會輸市區任何一間大廟。 寺中的佛像都跟一般常見傳統廟宇的不一樣,進入到寺中就會感受到寧靜跟還沒進入不一樣的氛圍出現,跟我們常去的廟宇不一樣。
很清幽的地方,總讓人覺得心情很平靜.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匾額.寺廟建築非常有特色.
開元寺 - 國定古蹟,為台灣最早創立的官建寺院,是台灣佛教著名的寺廟之一,亦是府城的七寺八廟之一。 寺裡有許多塑像、楹聯、牌匾與佛寺建築值得細細品味。
餐後到開元寺散散步 山門緊閉 不得其門而入 轉頭看見滿地黃葉 風陣陣吹起 那秋色颯颯 我聞到秋的味道了
疫情期間暫不開放親屬以外的人員參拜,另外如果有入寺需求記得要從左邊入口進去。
這種大古蹟、佛門清修之地,非常值得一遊、細細品味… 開元寺歷史,網路介紹非常詳細,在此著墨其實稍嫌多餘。 開元寺內除了出家師父眾多,白天各自在禪房專心持戒修行…. 遊客在寺內參觀亦應安靜參訪,如能虔誠禮佛,並細細探索古蹟細節,不白來此一遊,增廣見聞之外,也能在心靈上得到一份清淨… 建議大家,若有家屬及好動的小孩來這裡,還請約束自制,莫擾佛門清淨,畢竟這裡並非遊樂型態的古蹟,還是要保持安靜為要! 出家師父們不會因此制止遊客,但是遊客脫序的行為若打擾出家或在家僧眾的修行畢竟不妥! 更何況,寺後有納骨寶塔,供人置放祖先骨灰,更需肅穆莊嚴,不要喧譁! 寶塔平日雖不避外人,卻也只對親屬開放,除非清明時節才會在白天塔門常開以供憑弔先人! 這裡晨鐘暮鼓,佛音裊繞…. 在此凊靜佛門勝地,願平等眾生皆能福慧增長、雨露均霑,祝大家佛光普照、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開元寺是清代臺南重要的佛寺之一,前身為明永曆年間鄭經為供養母親董氏而建立的「北園別館」,到了清康熙29年(1690)才改建為佛寺(名「海會寺」),咸豐年間正式定名為「開元寺」。儘管歷經修建,開元寺仍保有典型清代佛寺的「伽藍七堂」格局,是認識佛寺建築的最佳選擇。 裝飾藝術與宗教的殿堂 除了年代久遠、建築格局別具特色外,來到開元寺不能錯過的就是優美的裝飾藝術。穿越大樹參天的庭園,在三川殿迎接來者的,是彩繪名師蔡草如繪製的韋陀、伽藍門神,以及象徵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古匾「小西天」、「開元寺」以及書法家林朝英遺墨「竹葉體」對聯,往內走各進紅瓦、平脊的簡樸建築,皆透露了此地為佛門勝地的訊息,不妨停下腳步來此感受寧靜。 主祀:釋迦摩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開元寺的山門為1960年所建,矗立年代雖不長,但仍有可觀之處,尤其是屋脊上四隻展翅的鳳凰,超過百片以上的組件構成細緻繁複的羽毛。門前站了藍獅踏鐘、白象踏石鼓,是主祀神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坐騎,相較於道教廟宇門口站的石獅,從動物就可辨別信仰的不同。
安靜祥和具有歷史的古剎 主殿的彌勒佛笑看今古愁 門口慈愛醫院建築富特色 開元寺位於台灣臺南市北區,清時的柴頭港溪溪畔,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二級古蹟。前身為延平王室位於府城外的離宮北園別館,後改建為寺於大清國康熙年間,原稱海會寺,是台灣著名的寺廟和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對近代台灣佛教的發展關係頗深。該寺亦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台南市國家二級古蹟,內有鄭經為母親所鑿口井,目前還保護的很好,台南名匾「不二法門」,鄭經母親所種七弦竹,寺廟建築更具特色,釋迦牟尼佛,三聖佛,彌勒佛,菩薩,羅漢,四天王,眾菩薩,護法,法相莊嚴,道場磁場超強,古木参天,是一個禮佛禪修好道場。